当前位置:首页 > 书库 > 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世界篇)

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世界篇)

来源:掌文    

小说简介:

《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世界篇》以探求万事万物的知识为切入点,浓缩了读者应该知道的中外文史知识精华;以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历史资料,对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逐一展开,娓娓道来;集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内容包括古今中外著名作家、作品、文学人物、文体知识、神话传说、语言文字、俗语谚语、教育常识、新闻出版、称谓官衔、艺术、节日民俗、饮食、天文历法、山川地理、经济科技、邮政交通、竞技体育、历史知识等方方面面的文史知识。

在线阅读

精彩章节试读

天文

世界著名天文学家

阿里斯塔恰斯(约前200):希腊人,日心说的提倡者。

喜帕恰斯(约前100):希腊人,古代最伟大的天文学家。

托勒密(约100):希腊人,在他著名的天文专著《大综合论》中,讨论了喜帕恰斯的研究工作。

哥白尼(1473-1543):波兰著名天文学家,日心说(即"地动说")的创立者。

第谷.不拉赫(1546-1601):丹麦人,杰出的天文观察家。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科学家,1609年制造出第一架望远镜,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使用这种仪器的伟大天文观察家。

开普勒(1571-1630):法国人,第谷.不拉赫的助手,发现了行星运动定律,其中第一条定律指出行星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

牛顿(1642-1727):英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数学家,提出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为什么天体会运动,并计算出它们的轨道。

哈雷(1656-1742):英国天文学家,曾任第二任英国皇家天文台台长,以研究彗星而著名。他指出哈雷彗星(科学家们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以前曾按一定时间间隔规律出现过许多次。

爱因斯坦(1879-1955):美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的相对论使许多天文学概念产生了变化。

哈勃(1899-1953):美国人,研究银河系外宇宙空间的先驱。

史蒂芬.威廉.霍金,1942年出生,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苏联开始研究洲际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运载火箭的研制成功,不仅能够成功发射洲际导弹,而且使卫星上天成为可能。1953年11月,苏联人在日内瓦世界和平大会上宣布:"制造人造地球卫星是完全可能的。"这就预示苏联要研制人造地球卫星及其运载工具。

1957年10月4日,苏联人在拜科努尔发射场,用P-7洲际导弹改装的卫星号运载火箭,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送入轨道。其不仅开创了人类航天新纪元,而且推动了各国发展空间技术的步伐。

为什么天文台多设在山上

地球被大气层包围着,而星光要通过大气层才能到达天文望远镜。如果大气层中的一些烟雾、尘埃的微粒、水蒸气的波动,都会对天文的观测产生影响。尤其是在大城市的附近,夜晚的灯光照亮了空气中的这些微粒,使天空中带有亮光,这样就妨碍了天文工作者观测较暗的星星。

在一些远离城市的地方,烟雾、尘埃等都比较少,情况就会好一些,但是还是不能避免这些影响。而在越高的地方,空气就越稀薄,尘埃和水蒸气越少,影响力就越小。所以,天文台大多都选择设在山上。

为什么建立太空天文台

发射太空天文台要花很大代价,但它却有着地面天文台望尘莫及的优势。如果遇到阴雨天,地面天文台就无法观测星空,但太空天文台却不受坏天气的影响。在地面上,即使天气晴朗,浓厚的大气层仍会使望远镜里的星像模糊。在大气层之外,星光就不会模糊了。

天文卫星环绕地球运行,能同时看到全天的星体。而且,太空中没有大气散射光,星空背景永远是黑暗的,24小时都能进行天文观测。大气层对紫外光、红外光、X射线和γ射线有强烈的吸收作用,而观测这些肉眼看不见的光线,就要利用太空天文台。

格林尼治天文台

1675年,英国为了解决在海上测定经度的需要,在伦敦皇家格林尼治花园中建立了世界著名的格林尼治天文台。国际上为了协调时间的计量和确定地理经度,决定以通过当时格林尼治天文台埃里中星仪所在的经线,作为全球时间和经度计量的标准参考经线,称为0°经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格林尼治地区的空气污染日趋严重,尤其是夜间灯光的干扰,对星空观测非常不利。1948年,格林尼治天文台迁往英国东南沿海的苏塞克斯郡的赫斯特蒙苏堡。因此,现在的格林尼治天文台不在0°经线上。

哈勃望远镜

哈勃望远镜是以天文学家哈勃为名,在轨道上环绕着地球的望远镜。于1990年发射之后,其已经成为天文史上最重要的仪器。哈勃望远镜弥补了地面观测的缺陷,帮助天文学家解决了很多根本上的问题。哈勃望远镜的位置在地球的大气层之上,影像不会受到大气湍流的扰动,因此视宁度非常好,而且没有大气散射造成的背景光,还能观测到被臭氧层吸收的紫外线。

超级天文望远镜

几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制造了一台横跨地球的巨大"虚拟望远镜"--超级天文望远镜,其"尺寸"和分辨能力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这台超级天文望远镜由世界各地的多台射电望远镜和一台超级电脑组成。

不同地点的射电望远镜可同时对宇宙的同一区域进行探测,它们采集的射电信号所存在的一些差别,再通过超级电脑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可大大提高射电望远镜的分辨率。由于不同的射电望远镜距离很远,每台射电望远镜都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因而这台超级天文望远镜具有比任何天文望远镜高得多的分辨能力。

太阳小常识

太阳的直径是139万千米,是地球的109倍,是月球的400倍。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平均密度是1.4克/立方厘米。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1.496亿千米,是月球到地球距离的400倍。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从表面向中心,温度越来越高,中心区约有1600万℃,3000亿个大气压。在高温高压的中心形成一个巨大的核反应区,成分是氢与氦,在氢转化为氦时,能释放出极大的能量,这就是核聚变反应。在核聚变反应中所释放的能量,又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这就是太阳辐射。50亿年前,自太阳形成那天起,它就不间断地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预计这种状态还能持续50亿年。

肉眼看到的太阳表层为"光球","光球"的外围是"色球",最外层是"日冕",这几层组成了太阳的大气。太阳也有自转和公转运动,自转周期在日赤道带约为25天,在两极区约为35天;公转周期(环绕银心运行的周期,银心即银河系的中心,也就是银河系的自转轴与银道面的交点)约为2.5亿年(假定轨道偏心率为零)。

太阳黑子的最早记载

太阳黑子,是在光球上常常可以看到的黑色斑点。这个斑点是光球层物质剧烈运动而形成的局部强磁场区域,也是光球层活动的重要标志。通过一般的光学望远镜观测太阳,观测到光球层的活动,就会发现太阳黑子在日面上的多少、大小、位置和形态等,每天都有所不同。长期观测太阳黑子就会发现,有的年份黑子多,有的年份黑子少。天文学家把太阳黑子最多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峰年",把太阳黑子最少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宁静年"。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的记录,记载在中国公元前140年前后成书的《淮南子》中。

太阳中心说的由来

哥白尼(1473-1543),生于波兰托伦。他对天文学有浓厚的兴趣,广泛地阅读了古代天文学书籍,潜心研究过地心说。1506年,他开始比较系统地研究和思考天文学。他根据观察得知星辰移动的速度与日月不同,而且在他之前也有人曾经怀疑托勒密的理论,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球。但他们拿不出证据来。为此,哥白尼在工作之余挤时间研究,想证明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因为当时还没有望远镜,他只能靠肉眼来观察天体运动。他对他所观察的每一事物,都有精确记录,并运用数学公式来解释和推导观察的结果。他花费了近40年时间才完成研究工作,这时他已经找到了太阳是宇宙中心的证据,他完成了系统阐述宇宙体系的新的科学巨著--《天体运行论》。

哥白尼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一颗行星。除地球外,还有其他的行星,也围绕太阳旋转。当时哥白尼知道的仅5颗: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但哥白尼认为太阳固定在空间静止不动,对太阳系以外的系统没有认识。尽管如此,太阳中心说的创立,仍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标志着近代天文学飞速发展的起点。

月亮小常识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年龄大约有46亿年。月球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千米。月壳下面到1000千米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很可能是熔融状态。月球直径约3476千米,是地球的3/11,太阳的1/400。月球的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球表面的重力差不多是地球重力的1/6。月球的表面最高气温达127℃,最低气温为-183℃。

地球小常识

地球的体积正在缓慢膨胀,每年直径增长约0.5毫米。地球上每天来自大气圈外的陨石碎片约6吨。陨石燃烧的灰尘约0.8吨。地球上每年发生地震约上百万次,其中破坏力强的有10次左右。过去50年间,地球原油储量减少了20%。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是14960万千米。地球与月亮的平均距离是38.44万千米。赤道的半径是6378千米。极半径是6357千米。赤道周长是40075千米。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地球的体积是11000亿立方千米。地球的表面积是5.105亿平方千米。地球的陆地面积是1.495亿平方千米。地球的海洋面积是3.61亿平方千米。地球生物圈大气层的厚度约为2500米,其中含氮78%,氧21%,氢1%,还有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

天体

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天体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如在太阳系中的太阳、卫星、彗星、行星、小行星、流星等。而人类发射并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火箭等,称为人造天体。天体在某一天球坐标系中的坐标,通常指它在赤道坐标系中的赤经和赤纬。由于赤道坐标系的基本平面(赤道面)和主点(春分)点因岁差、章动而随时间改变,天体的赤经和赤纬也随之改变。地球上的观测者观测到的天体的坐标,也因天体的自行和观测者所在的地球相对于天体的空间运动和位置的不同而不同。

狮子座流星雨

每年的11月14日至21日,都会有一些流星从狮子座方向迸发出来,这就是狮子座流星雨。公元前1768年,中国就有关于狮子座流星雨的记载。1799年,人类第一次科学地描述了狮子座流星雨的情况。

当一颗叫坦普尔.塔特尔的彗星绕太阳公转时,会不断抛散自身的物质,散下很多小微粒,这些小微粒很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慢慢飘散,但在彗星回归时,地球经过其近期释放出的微粒稀薄区,人们就会看到稀少的流星雨;当地球经过其近期释放出的微粒稠密区,人们就会看到大规模的流星雨。这里的流星雨就是狮子座流星雨。

光年

光年,长度单位,指光在真空中行走一年的距离,它是由时间和速度计算出来的,光行走一年的距离叫"一光年"。一光年即约为94600亿千米。更正式的定义为:在一儒略年的时间中(即365.25日,而每日相等于86400秒),在自由空间以及距离任何引力场或磁场无限远的地方,一光子所行走的距离。因为真空中的光速是每秒299,792,458米,所以一光年就等于9,454,254,955,488,000米(按每分钟60秒,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计算)。

太阳风

太阳风是一种连续存在,来自太阳并以200km/s至800km/s的速度运动的等离子体流。是由比原子还小一个层次的基本粒子--质子、电子等组成。太阳风的存在,给我们研究太阳、太阳和地球的关系提供了方便。太阳风分为两种:一种是持续不断地辐射出来,速度较小,粒子含量也较少,称为"持续太阳风";另一种是在太阳活动时辐射出来,速度较大,粒子含量也较多,称为"扰动太阳风"。当扰动太阳风抵达地球时,往往引起很大的磁暴和强烈的极光,同时也产生电离层骚扰,会对地球造成很大影响。

磁暴

磁暴,是指全球性的强烈地磁场扰动。19世纪30年代,在C.F.高斯和韦伯建立地磁台站的初期,就发现了地磁场经常有微小的起伏变化。1859年9月1日,英国人卡林顿在观察太阳黑子时,用肉眼首先发现了太阳耀斑。第二天,地磁台记录到700纳特的强磁暴,这也使人们认识到磁暴和太阳耀斑有关。磁暴是常见现象,一般的磁暴需要在地磁台用专门仪器做系统观测才能发现。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可能一个月发生数次磁暴。有时一次磁暴发生27日后,又有磁暴发生,称为重现性磁暴。

UFO

UFO,全称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即不明飞行物。在中国古代,UFO又叫做星槎。未经查明的空中飞行物,国际上通称UFO,俗称飞碟。根据目击者报告,不明飞行物的外形多呈圆盘状(碟状)、球状和雪茄状,在空中高速或缓慢移动。不明飞行物的目击事件和目击报告可以分为4类:白天目击事件;夜晚目击事件;雷达显像;近距离接触和有关物证。常见的一种UFO的飞行姿态是纹丝不动地悬停在空中或离地不高的半空中。1947年,美国爱达荷州商人肯尼思.阿诺德驾驶私人飞机穿越华盛顿州的Cascade山脉时,看见9个规则排列的UFO。几天后,新墨西哥州的罗斯威尔发现了神秘的金属残片。

彗星轨道

彗星的轨道是极扁的椭圆,有些甚至是抛物线或双曲线轨道。轨道为椭圆的彗星能定期回到太阳身边,称为周期彗星;轨道为抛物线或双曲线的彗星,终生只能接近太阳一次,而一旦离去,就会永不复返,称为非周期彗星,这类彗星或许原本就不是太阳系成员,它们只是来自太阳系之外的过客,无意中闯进了太阳系,而后又义无反顾地回到茫茫的宇宙深处。周期彗星又分为短周期(绕太阳公转周期短于200年)和长周期(绕太阳公转周期超过200年)彗星。彗星的轨道可能会受到行星的影响,产生变化。当彗星受行星影响而加速时,它的轨道将会变扁,甚至会成为抛物线或双曲线,从而使这颗彗星脱离太阳系;当彗星减速时,轨道的偏心率将变小,从而使长周期彗星变为短周期彗星,甚至从非周期彗星变成了周期彗星以致被"捕获"。

太阳系最暗最小的天体

天文学家使用美国宇航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了太阳系内的3个最暗最小的天体。这些小天体由冰和岩石组成,体积约为美国费城一般大小。自太阳系诞生45亿年以来,这些天体一直在海王星和冥王星的轨道外运行。

除了这3个最暗最小的天体之外,还有很多类似的天体都聚集在这个被称为"柯伊伯带"环形区域。原本,天文学家希望使用哈勃太空望远镜能发现至少60个直径为15千米以下的天体,但到目前为止只发现了3个。

最暗的星系

2004年,美国天文学家小组在仙女座中发现了一个极其昏暗的星系,并将其视为截至目前宇宙间最暗的星系--"仙女座 IX"。

根据天文学家的研究,"仙女座 IX"距离地球约有200万光年,其看上去"比夜空还要暗100倍"。天文学家表示,"仙女座 IX"的亮度约是银河亮度的十万分之一。美国天文学协会的一些成员表示,"仙女座 IX"这一星系不会永久的保持其最暗纪录,今后还会发现一些更暗的天体。

最古老的黑洞

众所周知,黑洞是看不见的,科学家只能通过测量它附近发射出的x射线和γ射线来确定它的存在,通过测量它对位于它附近的星体的引力效应来确定它的质量。在2004年6月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报》上,美国科学家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发现在距离地球非常遥远的星系中有一个古老的黑洞,形成时间在127亿年前。

这个黑洞是科学家迄今所知的最古老的黑洞,将它命名为Q0906+6930,其重量是太阳质量的100多亿倍,能够在自己的引力场中吸纳上千个太阳系,其质量是银河系所有恒星的质量之和。

最大的卫星

木星的卫星木卫三,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卫星,也是第7颗发现的木星卫星,在伽利略发现的卫星中离木星第3近。其直径约为5276千米,比水星还要大得多。木卫三离木星有107万千米,只需要一个多星期就可以围绕木星旋转一圈。

早在2000多年前,中战国时楚国著名天文学家甘德就发现了木卫三,但是当时科学还不被广泛普及,所以这个结论被认为是谬论。直到1610年,木卫三被伽利略和Marius发现,才证实了甘德的这一说法。

宇宙究竟有多大

宇宙浩瀚无垠。人们通常说的"宇宙究竟有多大",其实说的是可见宇宙。整个宇宙要比可见宇宙大得多。由于宇宙十分庞大,它的范围已经不是几亿千米、几十亿千米甚至几万亿千米可以度量的。天文学家测量宇宙的大小是用"光年"这把"尺子",即光在一年里所走的路程,大约为9.7万亿千米(光速为每秒30万千米)。银河系的直径约为10万光年。银河系之外的星系,有的距我们有几十亿光年。最近发现的类星体是我们目前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边缘,与我们相距100亿-200亿光年,它们是迄今所知的最遥远的天体。 对我们常人来说,如此遥远的距离简直难以想象。

肉眼可见多少星星

众所周知,天上的星星有亮有暗。天文学家就按照每颗星星的亮度,把它们划分了等级。最亮的称为"1等星",其次的称为"2等星"、"3等星"……每差1个星等,亮度相差2.512倍。由此可见,1等星和6等星的亮度正好差100倍。而人的肉眼能够看见的最暗的星星是6等星。根据天文学家的研究,在整个天空中,肉眼可见的1等星只有20颗、2等星46颗、3等星134颗、4等星458颗、5等星1476颗、6等星4840颗,总共是6974颗。如果再加上太阳和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等行星,也只不过6980颗。

宇宙究竟有多大

人类天文史的发展表明:宇宙是无限大的。宇宙在时间上、在空间上都是无穷无尽的。比如,太阳系和太阳系外的众多的恒星,以及其他众多天体组成了银河系。而银河系外又有无数个类似银河系大小的星系。我们现在看到的总星系只是无限宇宙的一个有限部分。就算将来人类找到了总星系的边界,其实仍然没有达到"宇宙的尽头",因为宇宙没有尽头。

总星系

总星系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星系,而是指用现有的观测手段和方法,所能被人们观测和探测到的全部宇宙范围。人类研究,总星系的半径大约为200亿光年,年龄为200亿年,所包含的星系在10亿个以上。而总星系里的物质,在运动和分布上是均匀的,也不存在任何特殊的方向和位置。也就是说,人类没有发现总星系的核心和边缘,也没有发现运动的特殊趋向。

银河系是一条"流动的河"

银河系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天体,它是约有2000多亿个恒星的星系。银河系侧看像一个中心略鼓的大圆盘,鼓起处是恒星密集区,这些恒星会以每秒250千米的速度运行。而在银河系外部边缘,一些恒星与其他物质缓慢地绕银河系中心运行。那么,银河系从内到外都在运动着,而银河系投影在天球上则是一道淡淡的发光带。所以,银河系是一条"流动的河"。

离人类最近的太阳系

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引力约束的天体组成的集合体。它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8颗行星,还有行星的卫星(已知至少165颗)、包括冥王星在内的3颗矮行星,以及数以亿计的众太阳系小天体。这些小天体包括小行星、科伊伯带的天禧、彗星和星际尘埃。所以,人类生活的地球是属于太阳系里的一颗行星。那么,当然离人类最近的星系则是太阳系。

为什么恒星会发光

天上的恒星表面温度在上千摄氏度甚至几万摄氏度,在恒星内部,温度高达千万摄氏度以上。在这样高的温度下,物质会发生热核反应,反应过程中,恒星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能量以辐射的方式从恒星表面发射至空间,其中包括发出可见光的各种电磁辐射 所以,恒星会长期在宇宙中"闪闪发光"。

陨石与普通石头的不同

从表面上来看,一块刚坠落的陨石表面会有光滑的黑色或深棕色熔壳。这个表壳是在它进入地球大气层时,外表层摩擦产生高温熔化形成的。这个过程还会在陨石表面形成拇指印状的缺痕,陨石冷却后通常在熔壳上产生一组裂纹。而普通石头的表面,大都是由于风和水的长期腐蚀而形成的裂纹。从内部结构来说,陨石比普通石头密度大,重量也比同等大小的石头重很多,而且大多数陨石都会吸起磁铁。

太阳会不会熄灭

据人类研究,太阳已经燃烧了46亿年,算是生命中的成年期,再过50亿年,太阳将燃尽它的能量而灭亡。人类推测,太阳的灭亡是有过程的,而且这个过程将会十分漫长。太阳在存在的最后阶段,其中的氦将转变成重元素,体积也将开始不断膨胀,直至会把地球吞没,形成红巨星。之后,这个红巨星经过1亿年的变化后,将突然坍缩(恒星的物质收缩而挤压在一起)成一颗白矮星。再经历几万亿年,它将最终完全冷却,然后慢慢地消失在黑暗里。

太阳活动与人类的健康

太阳活动时强时弱,天文学上把太阳活动最强的年份称为太阳峰年,是以11年为周期。在太阳峰年中,太阳黑子增多,黑子上空和附近地区的太阳大气就会发生爆炸,从而出现太阳耀斑,使得太阳的紫外线、X射线和电辐射会增加数倍至数万倍。现代医学认为,紫外线过度侵袭人,会使人反应迟钝,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易激动、焦躁,容易发生和流行感冒。经研究发现,流感有11年左右的周期,这与太阳峰年的周期基本吻合。自18世纪以来,人类共发生过12次全球性流感,其中11次出现在太阳峰年。

太阳能发出奇妙的绿光

当太阳西沉,恰好从地平线上完全消失的时候,有时太阳顶端边缘会发出一抹绿光,持续时间通常不到1秒,这种现象被称为"绿闪"。一般在地势低平、视野辽阔的地方,如海边或草原上,而且是天气晴朗、万里无云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看见"绿闪"。这种现象被认为是太阳光通过大气,形成折射和散射造成的。大气层像一块三棱镜能对太阳光线进行分光。当太阳光线射入大气而产生折射时,太阳光中波长较短的光线(光谱只靠近蓝色的一段)折射角度很大。太阳下山时,蓝色因大气的散射而散失,而绿色则成为最容易看到的色光。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气候。地球气候变化和太阳黑子变化周期密切相关,在黑子活动的高峰期,地球气候就容易出现异常;在黑子活动低峰期,气候就比较平稳。

2.无线电通讯。地球大气层在太阳辐射的紫外线、X射线等作用下形成电离层,无线电通讯的无线电波就是靠电离层的反射向远距离传播。太阳耀斑的活动会影响电离层,造成高纬度地区的雷达和无线电通讯的紊乱,甚至中断。

3.磁场。太阳活动会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这种现象会使罗盘磁针摇摆,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到海上航行船只、空中的飞机、甚至是信鸽的飞翔。

太阳刚诞生时什么样

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日本的天文家依靠计算机模拟方法推测了原始太阳从暗星云里诞生出来的情景。结果显示,在原始太阳周围先有气体云形成,而气体云里的气体不断向原始太阳掉落和沉积,使原始太阳逐渐长大。当气体云里的气体掉落时,就像废水急流入排水孔那样会形成漩涡状的圆盘。这样的圆盘,美国宇航局在20世纪末已经实际观测到了。

20世纪80年代,射电望远镜性能有了很大提高,曾观测到几颗原始恒星正向两个方向喷出气体喷流。1985年,日本东京大学的内田丰博士等人对此作出解释,他们认为,原始恒星转动时,带动许多垂直贯通原始恒星盘面的磁力线扭曲,磁力线扭曲便会将一部分气体抛射到外面。这种解释曾在1998年得到计算机模拟的支持,但却没有获得直接的观测证据。

原始太阳的情景,也可以根据上述对原始恒星的研究推测。原始太阳周围有一个气体圆盘,圆盘里的气体不断被原始太阳吸积,于是原始太阳就不断长大。这个过程大约持续了10万年,圆盘消失后,一颗崭新的太阳诞生了。

太阳的能量来自哪里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它由里向外分别是太阳核反应区、太阳对流层、太阳大气层。太阳的中心区不停地进行热核反应,所以会产生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以辐射方式向宇宙空间发射。其中二十二亿分之一的能量辐射到地球,成为地球上光和热的主要来源。

什么是太阳色球

太阳大气层大致可分为光球、色球、日冕3个层次,色球层在光球层外面,平均厚度约为2500千米。色球层的密度很稀薄,温度从光球顶部的4000多度增加到色球顶部的几万度。由于磁场的不稳定性,色球层经常会产生激烈的耀斑爆发以及与耀斑共生的日珥等。由于光球层亮度太强的影响,只有在日全食时,观测者才能用肉眼看到太阳周围有一层玫瑰色的光辉,即色球层,而平时只能用专门仪器(色球望远镜)才能观察到。

月亮的起源

关于月亮的起源有多种学说,综合可以归纳为3类:分裂说、俘获说、共同起源说。

分裂说认为:在地球形成初期,地球尚处于熔融状态,且自转很快。在离心力和太阳起潮力的作用下,从地球赤道处分离出一块物质,形成月球。

俘获说认为:月球是一颗在地球轨道附近的小行星或在火星区域的一个独立天体,后来被地球俘获成为地球的卫星。

共同形成说认为:地球和月球是由同一块太阳星云所形成。只是月球形成时间比地球稍晚,是由残余在地球周围的非金属物质聚集而成的。

三种假说,除分裂说一般难成立外,其他2种假说哪一个更合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月球上有什么

月球上主要有:

1.环形山。它是月面的显著特征,几乎布满了整个月面。 最大的环形山直径295千米。直径不小于1000米的环形山大约有33000个,占月面表面积的7-10%。

2.月海。它是肉眼所见月面上的阴暗部分,实际上是月面上的广阔平原。

3.月陆。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区称为月陆,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形特征。

4.月面辐射纹。月面上有一些较美丽的"辐射纹",是一种以环形山为辐射点向四面八方延伸的亮带。

5.月谷。月面上有看起来弯弯曲曲的黑色大裂缝即月谷。它们有的绵延几百到上千千米,宽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

除此之外,月球上有丰富的氧、硅、铝、氧化钛铁、钙等元素。

月球上的脚印为何能长期保存

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月球上就不会有空气流动形成的风。而飞扬的尘土是由于风把地面上的细颗粒状物质抛到空中形成的,所以月球上就不会有飞扬的尘土。因此,月球上陨石撞击的痕迹会一直保存下来,也就是月球上的那些环形山。甚至第一个登月人阿姆斯特朗的脚印,还完好地保存在月球上。

月球上一天有多长

月球上的一天,也就是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相当于我们地球自转27.32圈,就等于我们的27.32天。

日食和月食是怎么回事

地球和月球都是不发光的天体。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并且太阳、月球和地球三者正好位于或接近同一条直线时,月球挡住太阳光射到地球,地球表面形成了阴影区,在这个区域的人们就能看到日食现象。日食可以分为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三种。不同类型的日食主要与日、地、月三者的距离和近似成一线的程度有关。

当地球处于太阳和月亮之间,地球挡住一部分太阳光射向月球,月球表面形成了阴影区,地球上的人们看到的月球就发生了月食。月食分月全食和月偏食两种。

什么是光球

光球是太阳大气最低的一层,即一般用白光可以观测到的太阳表面。我们接收到的太阳能量基本上是光球发出的。因此,太阳的光谱实际上就是光球的光谱。在光球的活动区,有太阳黑子、光斑,偶尔还有白光耀斑。

个头最大的木星

木星是太阳系的第五行星,是八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木星直径约为14.3万千米,是地球直径的11.25倍,体积为地球的1316倍,而质量是所有太阳系中其他行星总和的2.5倍。它绕太阳公转一周约12年,而自转一周还不到10小时。由于它自转太快,致使星体变扁。

水星上是否有水

在太阳系的众行星中,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白天,水星的表面温度可以达到绝对温标700K(427℃)以上。水星自转一圈长达176天,这种相对太阳的缓慢转动,使水星表面长时间受太阳光炙烤。所以,水星上存在水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是,地球上的雷达成像系统显示,水星的南北两极附近对雷达波有着很高的反射率。这可能是水星常年不被太阳照射的地区,可能有水或冰存在,但这一推测期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水星上有生命吗

人们认为按照目前人类对地球生命起源的研究成果推测,水星上应该有生命。虽然水星表面温度很高,但生命的存活温度范围是非常大的。科学家就在地球上就发现了在200℃高温下存活的生物。人们还推理说:水星上的化学元素应该地球上差不多。但是,目前人类还不能直接从水星上得到资料。所以,"水星上有生命"的说法也仅仅是科学家们的一种推测。

水星上为什么会有大气

水星有一个大气层,密度为地球的大气层一千万分之一,成份是42%氦、42%钠、15%氧,其余为一些微量气体。水星的大气是由太阳风带来的、被破坏的原子构成的。水星的高温度,使这些原子迅速散逸至太空中,并频繁地被补充更换,形成了所谓的水星大气。

有"小地球之称"的火星

火星是地球的近邻,它与地球有许多相同的特征。它们都有卫星,都有移动的沙丘、大风扬起的沙尘暴,南北两极都有白色的冰冠,只是火星的冰冠是由干冰组成。火星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37分钟,它的自转轴倾角是25度,与地球相差无几。火星上也有明显的四季变化,这是它与地球最主要的相似之处,也由此被称为"小地球"。

带着"项链"的土星

在太阳系的行星中,土星的光环最惹人注目,看上去就像一串漂亮的项链。观测表明:构成光环的物质是碎冰块、岩石块、尘埃、颗粒等,它们排列成一系列的圆圈,绕着土星旋转,宽度从48千米到30.2万千米不等。这些土星环按离土星从近到远的顺序,被分别命名为D、C、B、A、F、G和E。其中,最明亮、最宽阔的是 A 环和B 环,较暗的是 C 环。

金星上的"旭日西升"

金星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是离太阳最近的第二颗行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中国古代称它为"太白"或"太白金星"。它有时是晨星,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被称为"启明";有时是昏星,黄昏后出现在西方天空,被称为"长庚"。金星是全天中除太阳和月亮外最亮的星。金星的自转很特别,是太阳系内唯一逆向自转的行星,方向是自东向西。所以,在金星上看日出在西方,日落在东方,就有了金星"旭日西升"的说法。而金星从一个日出到下一个日出的昼夜交替是地球上的116.75天。

躺着自转的天王星

天王星是人类在太阳系中发现的第一颗新行星。在此之前,人们只知道太阳系中有水、金、地球、火、木、土6颗行星。天王星的自转周期为15.5小时,但自转运动非常奇特。如果把它的自转轴看作它的"躯干"方向,那么它不是立着自转,而是躺着自转的。因此,它在84年公转一周的过程中,有时是"头"顶着太阳,有时又是"脚板"对着太阳。

笔尖下发现的海王星

1781年3月,威廉.赫歇尔用自制的望远镜发现了一个太阳系家族中的新成员--天王星。但天王星的运行轨道不是很稳定,因此,科学家们判断在天王星的外面,一定还有一颗未发现的行星,正是这颗行星的引力,使天王星偏离了轨道。同时,科学家们还认为:这颗未知行星比天王星远,亮度也一定非常弱,找到它一定会涉及太多的未知因素,难度极大。

19世纪40年代,英国的亚当斯和法国的勒维耶先后攻克了这道难关。他们没有用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而只用笔和纸,通过运算得出了这颗行星的运行轨迹。当天文台在他们所计算的位置上找到了这颗行星后,人们用希腊神话中大海之神的名字命名了它--海王星。

小行星

小行星是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据推测,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后的物质残余。至今为止,在太阳系内一共已经发现了约70万颗小行星,但这可能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最大的小行星直径也只有1000 千米左右,微型小行星则只有鹅卵石般大小。它们大多数都集中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有时,一些小行星的运行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就会与地球发生碰撞。那些与地球相撞的小行星称为流星体。当流星体高速闯进地球的大气层,其表面与空气的摩擦产生高温而汽化,并且发出强光,就形成了人们看到的流星。如果流星体没有完全烧毁而落到地面,便称为陨星。

拖着尾巴的彗星

彗星是太阳系大家庭里的一位特殊成员,是环绕太阳运行的云雾状的天体。彗星由彗核、彗发和彗尾3部分组成。当彗星运行离太阳约3亿千米时,在太阳风(从太阳发射出来的一种高能粒子流)和太阳光的压力下,彗星发中的气体和微尘被推向后方,形成彗尾,像一条长长的"大扫帚"一样,倒挂在天空中。

谁发现的哈雷彗星

1682年8月,天空中出现了一颗光亮的彗星。英国天文学家哈雷仔细观测、记录了彗星的位置和它在星空中的逐日变化。于是,哈雷大胆预言,这颗彗星将在1758年重新出现,它会每隔76年光顾太阳系一次。哈雷去世之后,到了1758年,这颗彗星果然来了。人们为了纪念哈雷的功绩,便把这颗彗星叫做"哈雷彗星"。

九星连珠

九星连珠,是一种天象奇观,每300年出现一次。它是由九大行星(现为八大行星,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26届大会表决通过,冥王星被归为矮行星之列)围绕着太阳运转,经过一定的时期,九大行星排成一条直线,然后一道白色光芒贯穿其间,将9颗星连在一起,形成一种极其罕见的天象,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九星连珠"。

为何会出现流星

太阳系中,除了太阳、八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外,在行星际空间还存在着大量的尘埃微粒和微小的固体块,这些物质被称为流星体。它们也绕着太阳运动,当接近地球时,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会使其轨道发生改变,快速落入地球的大气层,与大气层产生剧烈的摩擦而发光,在夜空中出现一道道光迹,这种现象就叫流星。

哪一颗恒星最亮

天狼星是夜空中最亮的恒星,位于大犬星座之中。春季,它在西南方的天空中熠熠发光。它的质量是太阳的2.3倍,半径是太阳的1.8倍;它的光度是太阳的24倍。天狼星不但本身比较亮,而且离我们比较近,只有8.65光年。因此,它看起来特别亮。在古希腊,天狼星的升起标志着夏季最热的时候即将到来。

恒星会"眨眼睛"

由于地球的大气动荡不定,各层大气的温度、密度又各不相同,这样,光线的折射程度也各不相同。星光来到这里时,就会经过许多次的折射,时而聚,时而散。正是这层动荡不定的大气,挡在我们的面前,使我们在看星星时总觉得星星在闪烁,就像在眨眼睛一样。因此,恒星会"眨眼睛"是由于地球周围的大气抖动造成的。

到底有多少星星

天文学家把天空的星星,按区域划分成88个星座。其中,北部天空(以天球赤道为界)有29个星座,南部天空有46个星座,跨天球赤道南北的有13个星座。据天文学家计算的结果:0等星6颗,1等星14颗,2等星46颗,3等星134颗,4等星458颗,5等星1476颗,6等星4840颗……总共不超过7000颗。如果我们借助望远镜,情况就不同了,哪怕用一台小型天文望远镜,也可以看到5万颗以上的星星。现代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能看到10亿颗以上的星星。其实,天上星星的数目还远不止这一些。宇宙是无穷无尽的,现代天文学家所看到的,只不过是宇宙的很小的一部分。

流星为什么会燃烧

由于高速运动的流星在大气层与大气摩擦产生热量,引起流星物质燃烧,燃烧后温度更高,就发出亮光。流星体是穿行在星际空间的尘埃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沿着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圈的流星体,因同大气摩擦燃烧而产生的光迹,划过天空,叫做流星现象。

晴天的天空为何是蓝色

地球表面被大气包围,当太阳光进入大气后,空气分子和微粒(尘埃、水滴、冰晶等)会将太阳光向四周散射。太阳光是由红、澄、黄、绿、蓝、靛、紫7种光组成,以红光波长最长,紫光波长最短。波长比较长的红光等色光透射性最大,能够直接透过大气中的微粒射向地面。而波长较短的蓝、靛、紫等色光,很容易被大气中的微粒散射。在短波波段中蓝光能量最大,散射出来的光波也最多,因此我们看到的天空呈现出蔚蓝色。

什么是海市蜃楼

平静的海面、大江江面、湖面、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地方,偶尔会在空中或"地下"出现高大楼台、城廓、树木等幻景,称为海市蜃楼,世界各地很多海面上常出现这种幻景。海市蜃楼是光线在铅直方向密度不同的气层中,经过折射造成的现象。古人归因于蛟龙之属的蜃,吐气而成楼台城廓,因而得名。

为什么会出现彩虹

夏天的雨后,天空常常出现半圆形的彩虹,这是因为在雨后,空气中会有大量的小水滴悬浮在空中,当光线经过这些水滴时,光就会出现折射现象,又因为在光的折射过程中,红、橙、黄、绿、蓝、靛、紫7色光的折射角度不相同,就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彩虹。彩虹的明显程度,取决于空气中小水滴的大小,小水滴体积越大,形成的彩虹越鲜亮,小水滴体积越小,形成的彩虹就不明显。

天空为何会呈现不同颜色

我们所看到的天空的颜色,实际上是大气层散射的光线的颜色。天气晴朗时,大气比较纯净,有利于短波光线散射,所以阳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和紫光很容易通过大气散射开来,散布在整个天空背景上。由于肉眼对紫光不太敏感,所以天空看起来就成了蔚蓝色。当天空有云时,云中的水滴是较大的质点,可以引起各种色光的散射,相互混合的结果则是看上去如片片白絮。在大雨来临之前,云中的水滴又大又密,透明度很低,散射出来的光线很少,因此天空看上去就是灰蒙蒙或黑沉沉的。

地球也有"尾巴"

从人造地球卫星上得到的数据表明,地球也有一条尾巴,而且还长达几百万千米。地球的内部,存在着强大的磁场,叫做地磁场。由于太阳风与地磁场的相互作用,在地球背向太阳的一面,地球磁场一直延伸到几百万千米的地方,形成了一个无形的、长长的尾巴,称为磁尾,这就是地球的"尾巴"。地球的尾巴和彗星的尾巴一样,都是在太阳风的高速运动下被"推"出去的。但地球的尾巴又不同于彗尾。彗尾是太阳风排出去的尘埃,它能反射太阳光,因而我们可以看见;而地球的尾巴只是一个变了形的磁场,它不能反射太阳光,所以我们看不到。

能否向太空移民

自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人类先后向太空成功发射了各种卫星、飞船探测器,并顺利地登上了月球。于是有人就提出向太空移民的设想。可是,设想并不能马上成为现实,因为向太空移民涉及到一系列极为复杂的科学问题。第一个问题:人类和动植物的一切生理机能都与地球上的物理化学环境相适应,如果去太空生活,那里的生活环境与地球上的不相同,一旦发生变化,就会造成人类和动植物死亡。第二个问题:太空安全问题。人类在太空的生活区一旦被流星击中,就没有了维持生命的空气,任何生命都无法维持下去。第三个问题:在太空建造人类生活区,巨大的费用和高难度技术都一时难以解决。因此,在目前看来,人类向太空移民的设想是不切实际的。

朝霞和晚霞的形成

早晨和傍晚,在日出和日落前后的天边,经常会出现五彩缤纷的彩霞。其实,朝霞和晚霞的形成都是因为空气对光线的散射作用。当太阳光射入大气层后,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就会发生散射。红光是太阳光谱中七种颜色中波光最长,最不易被散射掉的光。在早晨和傍晚时,太阳光所需穿过的大气层特别厚,因而其他颜色的光容易被散射掉,只有红光被散射掉的部分教少,此时,如果天空中有云,云层反向红光,形成彩霞。

俗话说:"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就是说,早晨出现鲜红的朝霞,说明大气中水滴已经很多,预示天气将要转雨。如果傍晚出现火红色或金黄色的晚霞,表明西方已经没有云层,阳光才能透射过来形成晚霞,所以预示天气将要转晴。

西方星座的起源

西方星座据说源于古希腊,提及星座的最早文献是一首公元前270年希腊诗人所著的诗歌。可见,在这首诗歌之前,人们对星座就已经很熟知了。

另外还有说法,早在古巴比伦时代,或者是更早的美索不达美亚文明,人们为了占星的需要,将较亮的星划分成若干"星座"。他们把星空中较亮的星星用想象的虚线连接起来,描绘出人或动物的形象,并加以命名,这就最初的星座,比如金牛座、狮子座等。

现代星座的数目

在1930年国际天文联会上,经天文学家正式命名的在南北半球上空的星座共有88个。这些星座的名称,包括14个人名,9种雀鸟,2种昆虫,29种水陆动物及一些神话与传说中的异兽和一些无生命物体。但大多数星座的形状与它们的名称亳不相似。大概古人在为星座命名时,多倾向于用象征方法,把星座定名为一些他们所喜爱的动物或神话人物。在88个星座中,我们只能看到其中一部分,其他一些星座是永远不会升上地平线,要看这些星座必须去到赤道以南的地方才可以。

射手座

射手座,又名"人马座",黄道星座之一,在蛇夫座之东,摩羯座之西。它位于银河最亮的部分,银河系中心就在射手座方向。射手座内有亮于四等的星20颗。

长蛇座

长蛇座,是全天88个星座中最长、面积最大的星座。它头顶巨蟹座,尾扫天秤座,横跨全天际的四分之一。它一般在春季的夜晚出现,虽然很长,却没有耀眼的亮星,除了一颗红色的二等亮星以外,其余的星都很暗。所以,它不太引人注目。在巨蟹座以南,狮子座α星轩辕十四的右下方,有一个小圆圈,由5颗三等星和四等星组成,这是蛇头部。长蛇的心脏位于轩辕十四西南面的星宿一,四周没有其他亮星,常被人称为"孤独者"。

猎户座

猎户座一般出现在冬季上半夜的天空中,位于双子座、麒麟座、大犬座、金牛座、天兔座、波江座与小犬座之间,其北部沉浸在银河之中。座中主要由α、γ、β和κ4颗星组成,形成一个大四边形。在四边形的中央有3颗星排成一条直线,这是座中最亮的7颗星,其中α和β星是一等星,其他都是二等星。在全天88个星座中,猎户座拥有的亮星最多。

仙后座

仙后座全年可见,位于仙王座以南,仙女座以北,对面就是大熊座。座中最亮的β、α、γ、δ和ε5颗星构成英文字母"M"或"W"的形状,与北极星遥遥相对,这是它最显著的标志,所以很容易识别。它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88个现代星座之一,也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列出的48个星座其中的一个。

飞马座

飞马座,北天星座之一,位于仙女座西南,宝瓶座以北。其主要特征就是它的α、β、γ3颗星和仙女座α星构成了一个正方形,被称为"秋季四边形"。 四边形以及以西的一部分星空就是飞马座,是6个"王族星座"之一。根据古希腊神话传说,当英雄珀尔修斯割下魔女墨杜萨的头时,从魔女头里流出来的血泊中,跳出一匹长翅膀的白马珀加索斯。珀尔修斯骑上这匹飞马,救出了仙女安德洛墨达。后来,这匹飞马被天神宙斯提到天上,成为飞马座。

蛇夫座

蛇夫座,是赤道带星座之一,位于武仙座以南,天蝎座和人马座以北,银河的西侧。它是全天88个星座中唯一一个与另一星座交接在一起的,同时还是唯一一个位于黄道而不属于"黄道星座"的星座。座中最亮的二等是星α。蛇夫座即大又宽,形状基本上呈一个很大的长方形。它跨越的银河很短,但银河的中心方向就在离蛇夫座很近的人马座中。在古代星图中,蛇夫座被画成是一个手拿巨蛇的人。

老人星

老人星,古人认为是长寿的象征,又名"寿星",西方称为船底座α星。它是南半球最明亮的恒星,也是全天空中第二亮的恒星,仅次于天狼星。老人星呈青白色,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很难看到它,只有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地方,在二三月间天气晴朗的晚上八九点钟才能看到它。但是,老人星在夜空中停留的时间特别短,一会儿就消失不见了。

北极星

北极星,是小熊星座中最亮的一颗恒星。在星座图形上,它处于小熊的尾巴尖端,距地球约400光年。因为它靠近地球的正北边,所以人们都靠它的星光来导航,成为了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认为北极星在天空中是固定不动的,但是,由于岁差的原因,它并不是永远不变的。现在是小熊座α星为北极星,1.2万年以后,织女星将成为北极星。

织女星

织女星,学名叫天琴座α,是天琴座中的一颗亮星,也是夏夜星空中最著名的亮星之一。在西方,它被称为"夏夜的女王";在中国,人们都称它为织女星。它的颜色呈青白色,直径是太阳的3.2倍,体积为太阳的33倍,质量为太阳2.6倍,表面温度为8900℃。它距离地球大约26.5光年,是北半球天空中三颗最亮的恒星之一。1.3万多年以前,织女星曾是北极星,再过1.2万年以后,它又将成为北极星。

北斗星

北斗星,又称北斗七星,由7颗恒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和摇光组成。前4颗称"斗魁",又称"璇玑";后3颗称"斗柄",又称"玉衡"。现代星名则命名为大熊座α、大熊座β、大熊座γ、大熊座δ、大熊座ε、大熊座ζ和大熊座η。北斗星于北极星相对,形状像古代舀酒的斗勺,很容易辨认。

牛郎星

牛郎星,学名天鹰座α星,呈银白色,形状呈扁圆形。它与织女星遥遥相对,是春秋夜晚天空中银河东岸的一等亮星。它距离地球16.7光年,直径是太阳直径的1.6倍,表面温度在7000℃左右,发光本领比太阳大8倍。牛郎星的自转速度很快,约7小时自转一周,据推算,它的赤道半径为极半径的1.5倍。古代传说牛郎织女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实际上牛郎星和织女星相距16光年,即使乘现代最强大的火箭,几百年后也不会相会。

历法

公元

公历纪元,简称公元,是国际通行的纪年体系。以传说中耶稣基督的生年为公历元年(相当于中国西汉平帝元年)。公历纪元产生于基督教盛行的6世纪。公元常以 A.D.(拉丁文 Anno Domini 的缩写,意为"主的生年")表示,公元前则以 B.C.(英文 Before Christ 的缩写,意为"基督以前")表示。

世纪

一个世纪是100年,通常是指连续的100年。如果用来计算日子,世纪通常从可以被100整除的年代或此后的一年开始,如2000年或2001年。

这种奇数的纪年法起源于耶稣纪元后,其中的1年通常表示"吾主之年",因此公元1世纪从公元1年至公元100年;20世纪从公元1901年至公元2000年,因此2001年是21世纪的第一年。不过,有人将公元1世纪定为99年,之后的世纪为100年。如果按照这种定义来计算的话,2000年是21世纪的第一年。

年代

一个年代是10年,通常是指连续的10年,适用于公元纪年。依照公元纪年年份,年代通常是可以被10整除的年份的相邻10年。

对于年代的具体划分,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方法。例如20世纪90年代,通常是指1990年至1999年这段时间的连续10年。但是,也有人认为应该是指1991年至2000年这段时间的连续10年。

星期

星期,是古巴比伦人创造的一个时间单位。星期又称"周"、"礼拜",一个星期是7日,是制定工作日、休息日的依据。它的起源连系着月亮的周期,因为7日大约是月亮一周的四分之一。

之后,犹太人把"星期"传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传到罗马。3世纪以后,就广泛地传播到欧洲各国。在中国上古时代,古人就以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为七曜。大约在8世纪时,随着摩尼教的传入,使中国有了星期的观念,并以"七曜"来分别命名。明朝末年,其随基督教传入中国,故称为礼拜。

什么是"世界历"

1930年,出现了第一次历法改革高潮,世界历是当时提出的一种历法,用于替换现行的公历,但是却遭到了一些国家的反对,直至今日仍处在讨论阶段。

世界历的历法与公历基本一致,每年有4个历季,每个历季有3个月,第一个月是31日,其余两个月是30日,一年共364日。每个历季均以星期日开始,以星期六结束。由于平年每年应为365日,因此在每年12月30日之后增加一天12月31日,称为"世界日"。闰年时,在6月30日之后增加一天6月31日,称为"世界日"。

回历历法

回历历法,是现在世界上唯一仍存的阴历历法。其是由于宗教上的原因,成为全世界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的共同传统历法。

根据朔望月的日数,回历的历月可以划分为:大月30日,小月29日。在全年的12个历月中,单月就是大月,双月就是小月。这样算下来,全年共有354日,平均历月为29.5日。由于其平均历月比朔望月短0.0306日,这个差值经过360个历月后,就会积满11日。所以,每30年中,回历就有11个闰年。当遇到闰年的时候,小月就改为大月,一年就有355日。这样一来,回历的平均历月,就非常接近朔望月了。

历法的由来

历法,是人们为了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而创制的长时间的纪时系统。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人根据自然变换的规律,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方法--太阴历,是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分为12个月,共364日。公元前2000左右,古埃及人根据计算尼罗河泛滥的周期,制定了太阳历。

阴历和阳历的由来

阴历是根据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制定的。因为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将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称为"太阴历",简称"阴历"。根据甲骨文中的一页甲骨历来判断,阴历大约于殷代已经相当普及了。

1582年,阳历是由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实行的历法。其是以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一年,长度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为了使长短拉平,有的年份是365日,这一年就称为"平年";有的年份是366日,这一年就称为"闰年"。

闰年的由来

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周期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即一个回归年。公历中的平年只有365日,比回归年短5小时48分46秒(约0.2422日),累积四年约一天,把这一天加于2月末(即2月29日),使当年时间长度变为366日,这一年称为闰年。

中国农历是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平年比回归年短约11日。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周期,每隔2到4年,就要增加一个月,这一年就有13个月,历年长度为384或385日,这一年也称为闰年。

阳历2月只有28天

公元前46年,古罗马的统治者儒略.恺撒下令实行了一套新的历法。历法规定:逢单月,如1、3、5、7、9、11各月为大月,每月31日;逢双月,如4、6、8、10、12各月为小月,每月30日。2月份,平年29日,闰年30日。

公元前27年,奥古斯都.恺撒继承皇位后,修改了历法。由于这位皇帝是8月份出生的,他征服埃及和结束国内战争也都在8月份。于是,他将8月改为了大月。为了不使7、8、9一连出现三个大月,他又下令把9月和11月改为小月,将10月和12月改成大月。2月份,平年28日,闰年29日。

日月年的由来

人们根据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而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产生朔望而形成了"月"的概念;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四季交替现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

为什么会有大月小月

根据精确测定,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365.2422日,称为一个回归年。而从一次新月到接连发生的下一次新月的时间间隔是29.5306日,称为一个朔望月。由于回归年和朔望月都不是整日数,所以,历月要有大月和小月之分,历年要有平年和闰年之分。这样之后,平均历月等于朔望月,平均历年等于回归年。

闰月的由来

闰月指的是阴历中的一种现象,阴历是以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中国古代历法家计作29.5日,并规定单数月为大月30日,双数月为小月29日,一年共354日,比回归年短了11日。这样下去,经过17年,地球上就会出现冬夏倒置、四时相反的现象。

历法家为了使阴阳历年一致,先规定每3年要设置一个闰月以弥补差距。为了更加精确,之后又规定在19年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称为闰年,闰年是13个月,共383日或384日。

国际日界变更线

地球每天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黎明、正午、黄昏和子夜不断地由东向西移动,循环往复地在各地出现。全球各地都以自己所看到的太阳位置作为确定"一天"的标准,把自己所在地方相应的地球另一面的一条经线作为"日界变更线",这样就出现了很多条"日界变更线"。

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规定了一条全世界共同的、可供对照的"日期变更线"。这条变更线位于太平洋中的180度经线上,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因此称为"国际日界变更线"。

天气预报的由来

1854年11月,克里米亚战争正在激烈进行。当月14日,一场意外的大风暴将停泊在黑海地区的英法联合舰队全部冲散了,几乎全军覆没。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震怒,立即下令巴黎天文台负责调查这场大风暴的起因。

著名天文学家勒威耶负责这项调查工作,他对气象资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发现这次风暴是由一个低气压带引起的。之后,勒威耶写了一份调查报告,并建议有关部门设立气象观测网。勒威耶的这个建议得到了采纳,并于1860年实施。天气预报就这样产生了。

格林尼治时间的由来

100多年前,世界各地的时间并不统一,给各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很多不方便。1858年11月24日,英国多塞特郡的一位法官判决一名诉讼人败诉,因为上午10点是开庭的时间,但他没能及时赶到。按照英国法律规定,迟到的诉讼人被判败诉。过了几分钟,诉讼人赶到法庭,而他是按照肯柏兰郡莱尔镇火车站的时钟准时赶到的。此事发生后,促使着英国政府去统一时间。

1880年,英国政府规定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全国的标准时间。大约从1884年开始,格林尼治标准时间逐渐被其他国家所承认,成为全世界的"标准时间"。

扫码加关注,看书不迷路

最新小说更多>

总裁宠妻请温柔

总裁宠妻请温柔

都市言情

阅读
总裁缠上门:宝贝娇妻不离婚

总裁缠上门:宝贝娇妻不离婚

都市言情

阅读
摄政王的金牌宠妃

摄政王的金牌宠妃

古代言情

阅读
夜帝的替婚新妻

夜帝的替婚新妻

都市言情

阅读
回忆是首歌

回忆是首歌

都市言情

阅读
盛世权宠第一庶妃

盛世权宠第一庶妃

古代言情

阅读
嫡女医妃:盛宠无双

嫡女医妃:盛宠无双

古代言情

阅读
盛宠不欢:青梅欲强婚

盛宠不欢:青梅欲强婚

都市言情

阅读
拐个王爷乱天下

拐个王爷乱天下

古代言情

阅读
老公么么哒

老公么么哒

都市言情

阅读


本站所收录所有玄幻小说、言情小说、都市小说及其他各类小说作品、小说资讯均属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点地图